中医药会是下一个抗癌“药神”吗???
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被网友誉为2018年度最佳影片,没有之一。其故事部分原型来源于“药侠”陆勇代购国外低价“药神”给中国众多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情节。
现实中,在与癌病肿瘤漫漫斗争中,“格列宁”这个被誉为“药神”的靶向药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奇?除此以外,谁才是真正可被仰赖的“药神”呢?
“格列卫(Gleevec,imatinib)”西医中被人们誉为“神奇的抗癌药物”。它为什么那么的神奇?
我们现在来理一理这神奇背后的经历。从发现靶点到上市,格列卫的出生整整耗费了大约50年的历史;如果算上1889年开始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类花费了将近130年才找到治疗慢性白血病的途径,这样艰苦卓绝的斗争,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十年生存率从以前的不到50%,增加到了现在的90%左右。
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也让人类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花费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资本、漫长的投入期,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催生出今天的“天价”。具体到中国,加上关税、渠道费用、以及其他难以厘清的成本,进一步将价格推上天。
在电影影片中将药厂塑造为反角,现实中却没有那么简单,拥有独立研发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假如没有相应的回报率来支撑,也不可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循环。生命依赖科技挽救,科技需要资本运作来推动,资本由利润指引。影片批判资本家的方式或许符合艺术创作,却有失公允,容易误导观舆论。
在我国进口抗癌药的税率高如何调整,药物的专利权是否应该受到道义的要挟……
要改变这个所谓的现状,实现社会、行业的良性发展,除了完善相关方面体系化建设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药物更是必经之路。
近年来,在中国自主新药研发的探索中,中医药的快速崛起,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中。中医是我国的国粹瑰宝,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中医药丰富宝库中蕴含了攻克癌症的钥匙。
在现代理论治癌中认为,癌症治疗的关键不再是一味地、单纯地消灭癌细胞,而是着眼于“整体”,要治病更要治人。这与中医药治疗癌症多从患者整体情况出发,不只局限于癌症肿块本身不谋而合。
中医讲究扶正祛邪、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中药治疗癌症采用不同的药物搭配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复发转移、镇痛、消除恶性积液及放化疗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且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如癌性疼痛、吃不下饭,恶性、呕吐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
那么,中医药是否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新“药神”虽不敢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在治疗癌病肿瘤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和性价比优势,给广大肿瘤病友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成为人类未来攻克癌病肿瘤的一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