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癌症患者虚实夹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中医上到底是咋看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础。癌症患者因患病不同,疾病发展治疗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辨证起来多复杂多变。常听中医讲,癌症患者是虚实夹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离不开机体正邪相争、虚实变化,癌症也不例外,所以辨证上首先要关注机体的虚实变化。正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现代研究证明,癌症患者均有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异常。通过观察,在临床上就诊的患者,虚证主要表现依次为气虚、阳虚、阴阳两虚、阴虚格阳,而单纯阴虚者偏少,且正虚多贯穿癌症的始末。
气虚、阳虚患者多见多为术后、化疗后患者,甚至多数患者发现癌症时即出现虚证的表现:如消瘦、乏力,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大便稀溏,或者大便干结无力排出,舌淡、苔白、脉沉细等,故治疗过程中注意益气扶正。
阴阳两虚以阴虚为主要表现,这种病人多见于癌症患者行放疗后,腮腺、颌下腺等腺体萎缩,液体分泌不足,故出现口鼻咽干燥、口干、口舌生疮、心烦盗汗、舌红嫩无苔、脉弦细等,虽然表现为阴虚,但主要是放疗影响,其实机体根本仍是以气虚为主,阴阳两虚。此时中药多用太子参、玄参、天花粉、石斛等养阴清热之品,同时仍要注意益气温阳,阳中求阴。
阴虚格阳多见于癌症晚期,正气衰竭,阴阳诀离,阴虚格阳,虚阳外越,表现为声低气弱,反复低热,两颧潮红,汗出如油,舌红多无苔,脉浮数而无根。此时患者为癌症终末期,治疗当回阳救逆为主。

辨虚后,我们要再辨实。中医认为,邪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癌症的产生主要是因长期饮食不节,择食偏嗜、情志失调,或感受外来之邪毒致使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不和、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最终则结而菹酿成瘤。《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故辨实主要是了解癌症患者的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等情况。
在辨别虚实的基础上,要注意随症加减。中医的思想精华是辨证,整体地看待事物,同时会兼顾局部的变化。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症状是反复变化的,在疾病的每一阶段所最痛苦的临床症状不同,所以需要反复解决一些当前的症状,这就需要临诊的时候做出相应调整,在抓住疾病的主要方面时,解决一些次要问题,这就是随症加减。如癌症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胸闷、胸胁疼痛、腹胀、畏寒、烦热等各种临床症状,这时中药就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也可以减轻其精神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治疗肿瘤可运用于各个时期。很多病人都是等到“治无可治”,西医已经无能为力,肿瘤到了晚期的时候,才选择用中医治疗。然而,中医的治疗其实是应该贯穿肿瘤治疗的每一个时期的。
在早期的肿瘤中,病人在手术后,中医可以帮助病人调理身体,快速恢复人体正气,调整患者身体环境,防止肿瘤复发。对于晚期的肿瘤病人,西医完成了一系列的治疗后,中医可以帮忙“善后”,缓解各种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的风险。而当肿瘤到了终末期,中医的运用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