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化疗后总感觉疲乏无力,这四种证型最常见,中医分享用药经验

​我们对癌症患者生存时间往往关注的还是多一些,有时忽略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其中没力气、疲惫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癌因性疲乏。

约75%至90%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有癌因性疲乏。与正常人的乏力相比,癌因性乏力程度更严重,更易使人情绪低落,并且不可能通过休息来缓解。癌症患者在化疗期间除见有乏力,还常见有恶心呕吐、饮食减少、贫血、睡眠障碍、抑郁、疼痛等诸多症状,中医通过辨证,异病同治,采用补气活血、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逆止呕、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等方法的合理组合,能够较好的解决患者乏力的症状,顺利完成既定的化疗。

癌症化疗后总感觉疲乏无力,这四种证型最常见,中医分享用药经验

癌症病人将疲乏描述为疲倦、缺乏精力、不能集中注意力、虚弱、精疲力竭、无生气及抑郁。癌因性疲乏尚无与之相对应的中医病名,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虚弱、乏力、抑郁、无生气及沮丧等,可归属于中医“虚劳”范畴。

癌因性疲乏常见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有年老体弱,正气虚损;情志不遂,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等。临床可以分为气血两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证四型进行论治。不同型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其中,气血两虚证临床常见乏力自汗,动则气喘,少气懒言,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痿黄,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等为表现者,此类患者常见于反复、多疗程化疗及放疗后,既往曾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及长期慢性失血或贫血患者。治则以益气养血为主,用药如炙黄芪、党参、炒白术、山药、熟地黄、阿胶、白芍、薏苡仁、当归、川芎、丹参、仙鹤草、炒枳壳、谷芽、麦芽、炙甘草等。

癌症化疗后总感觉疲乏无力,这四种证型最常见,中医分享用药经验

脾胃虚弱证,临床常见乏力纳少,恶心欲吐,嗳气吞酸,大便不成形,头晕目眩,畏寒肢冷,甚则面浮肢肿,舌质淡胖,脉沉细为主要表现者。此类患者常见于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患者消化道结构改变或缺失,伤及脾胃,脾气、脾阳不足,甚至导致脾肾两虚,导致水谷不化,不能升清泌浊,胃气上逆。治则以健脾益胃,甚则温肾健脾为主,常用药如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炒枳壳、干姜、桂枝、炒扁豆、山药、白花蛇舌草、仙鹤草等。

肝胃不和证,临床常见头晕乏力,恶心干呕,嘈杂,口苦,情绪低落,时或烦躁,夜寐不安,舌质稍红,苔黄微腻,脉弦。此类病人多见于女性肿瘤患者,尤其是乳腺癌病患。由于长期的治疗带来的精神压力及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患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加之痰浊中阻,引起肝胃不和。治则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为主。常用药有黄连、吴茱萸、姜半夏、陈皮、竹茹、黄芩、柴胡、厚朴、茯苓、党参、炒枳壳、白花蛇舌草、莪术、丹参等等。

癌症化疗后总感觉疲乏无力,这四种证型最常见,中医分享用药经验

气滞血瘀证,临床常见疼痛乏力,痛有定处,夜间明显,面色晦暗,少气懒言,饮食减少,夜寐不安,大便或干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此类患者多见于疾病晚期行多疗程姑息化疗后,患者体内仍有癌瘤生长,气滞、血瘀、痰凝、癌毒、药毒常兼夹为患,而血瘀、痰凝、癌毒作为病理产物,反过来又作为病因损害机体,耗伤气血,恶性循环,导致诸多变症的发生。则以补气养血,活血解毒化瘀为法。常用药有当归、黄芪、丹参、桃仁、红花、炒枳壳、制大黄、莪术、白花蛇舌草、仙鹤草、龙葵、藤梨根、土鳖虫、全蝎、蜈蚣等。

癌症患者的乏力过去并未得到重视,但实际上很多患者认为,与疼痛、恶心、呕吐这些一般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症状相比,乏力是癌症及癌症治疗相关的最痛苦的症状,西医治疗常常只能针对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治疗,而中医通过辨证,异病同治,采用补气活血、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逆止呕、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等方法的合理组合,能够较好的缓解病人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