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中医治疗都常用哪些中药?不同癌症怎么用药?中医经验总结
关于中医治疗癌症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误区,有人都是等到病人的情况很差了才去看中医;还有些人认为中医重在调理,而不是治疗。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中医治疗肿瘤能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多的,特别是如果能早些介入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正气亏虚始终贯穿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整个过程,只是癌症发展的不同阶段正气亏虚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治疗过程中常需兼顾扶正。多数癌症患者就诊时,已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西医综合治疗。中医学认为,此时患者多为恶疾、久病伤身、正气耗伤,其继续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虽邪去之七八,但正气更伤,正虚而邪不实,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正虚邪恋,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用药应以扶正为主,兼顾攻邪。这部分患者舌脉多见舌淡、嫩、苔白,见齿痕,脉多细、或偏弱,患者多以气血亏虚为主,脾胃虚弱。且同时多见阳气耗伤,概因肾气是机体元气之根本,正气亏虚日久则必有肾气耗伤,扶正治疗时,注意益气健脾同时补肾。扶正者,多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为主。多用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同时兼顾补肾,用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邪实者,则以气滞血瘀,湿聚痰积,毒踞为主;且多以有形之邪为主,临床多见血瘀、痰积、毒踞。用水蛭、蜈蚣、莪术、赤芍、白芍、土鳖虫、猪殃殃、土茯苓、蛇莓、山豆根、败酱草、夏枯草、法半夏、白花蛇舌草等活化痰消积、清热解毒之品。
癌症为慢性疾病,治疗上不能抱有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想法,调理机体平衡为基本思想。补虚不宜太过,平补为主;否则体虚不受,或壅滞经络,脏腑失调则使邪实更甚,故用药多用生黄芪、白术、党参、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等中药调理,平补为主,大补之品用之较少。攻邪者不宜太猛,否则祛邪伤正,使机体正气更伤,得不偿失,甚至导致疾病进展,故其使用攻邪之药,多针对某一主要实邪,兼顾他证,用数味攻邪之药即可。若无明显热毒之证,使用清热解毒之品多则三四味,而过于苦寒的攻邪药物用之更慎。其认为癌症患者多有气虚,且阳气亏虚为主,若大量使用清热解毒之品则耗伤机体阳气,正气耗伤更为明显,反不利于疾病的稳定。
不同脏腑癌症的临床特点是不同的,其中医辨证特点也各不相同。中药使用时多分经论治、分脏腑用药,每种中药都有自己的脏腑归经等属性。在临床中使用中药也很注意不同脏腑所患癌症使用不同的中药,同时也使用一些“引经药物”,特别是一些攻邪之药,分经、辨脏腑使用,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如肺癌多使用石上柏、白英、白果、龙葵、葶苈子、瓜蒌皮;食道癌常用降香、水蛭、喜树果、石见穿、薏苡仁、枳壳;肝癌常用土鳖虫、水蛭、赤芍、白芍、青黛、青皮、陈皮、香附,并使用引经药柴胡;胃癌常用石见穿、砂仁、佩兰、薏苡仁、枳壳、土茯苓、石上柏;肠癌常用石见穿、藤梨根、土大黄、白豆蔻、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白头翁,并使用引经之品葛根;妇科肿瘤如卵巢癌、宫颈癌等常用水蛭、蜈蚣、蛇莓、败酱草、益母草、莪术,引经药常用凌霄花;乳腺癌常用柴胡、猪殃殃、王不留行、白英、天葵子、路路通、郁金、莪术,引经药常用柴胡和王不留行;鼻咽癌常用山豆根、黄芩、夏枯草、白英、苍耳子、露蜂房、苦参、射干、菊花等。
中医药治疗,重视调理脾胃。从脾胃论治,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的饮食情况及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纳谷则昌,失谷则亡。中晚期癌症患者,大多数患者由于摄入不足.身体进入负平衡状态,另外癌细胞不断消耗人体正气,出现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神疲等以脾胃虚弱为主的症状。患者有十分胃气。就有十分生机,一分胃气,就只有一分生机,胃气就是胃口、食欲,也就是消化力,此时患者的胃气若得到改善。将会为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
同时,中医学自古就很重视患者的情志,其病因病机中有七情致病之说,同时也有很多调理情志的治疗方法。癌症患者尤须重视情志的调理:癌症患者多长期焦虑、烦躁、心神不宁、情绪多变,夜寐不安,夜眠多梦。癌症患者情志不畅,多会出现夜眠质量下降。情志不畅,久则气机壅滞,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平衡失调,加重疾病进展。应重视患者精神状态及睡眠质量,常用夜交藤、酸枣仁等安神之品,以求神定气和,气机顺畅,阴阳平衡。
我们强调,中医药在癌症治疗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不是去选择有效的、合适的西医治疗。比如胃的早癌,可以在胃镜下微创治疗。而很多早期癌症,当然首先选择外科手术。那中医药的“参与”怎么理解?就是要适当、适时配合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肿瘤可运用于各个时期。很多病人都是等到“治无可治”,西医已经无能为力,肿瘤到了晚期的时候,才选择用中医治疗。然而,中医的治疗其实是应该贯穿肿瘤治疗的每一个时期的。在早期的肿瘤中,病人在手术后,中医可以帮助病人调理身体,快速恢复人体正气,调整患者身体环境,防止肿瘤复发。对于晚期的肿瘤病人,西医完成了一系列的治疗后,中医可以帮忙“善后”,缓解各种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的风险。而当肿瘤到了终末期,中医的运用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