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如何发展到胃癌的?远离癌变风险,要做到这些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有黏膜和腺体萎缩的慢性胃部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一旦确诊一定要积极治疗,降低癌变风险。

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实没有明显的症状,有症状的话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比如钝痛、饱胀、灼烧感等,也可有消化不良的表现,比如食欲不振、打嗝、泛酸、恶心等。有时手轻按上腹时,会出现压痛。恶性贫血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全身衰弱、疲软、心慌,可出现明显的厌食、体重下降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的发展与转化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要经历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胃癌的步骤,所以,若是患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也不要过度担心,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健康。而且萎缩性胃炎多数是可以逆转的。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发现得早,并及时积极治疗,是可以转变成浅表性胃炎的,是可以恢复的。

萎缩性胃炎的癌变风险,跟发病的部位有关。比如胃窦部的萎缩或者是肠化生,癌变的风险相对较低。而胃体和胃底部位的病变,如果发展到严重的程度,那么癌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临床上,萎缩性胃炎发展成为胃癌,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有的医生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长达五年的随访,发展成为胃癌的几率不超过5%。所以,即便是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也不见得就一定会癌变,还要看病情的程度以及发病位置,同时,下一步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于疾病是否会继续进展也很重要。
大部分胃癌的症状,在早期相对比较隐蔽,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想要保护肠胃,预防胃癌,提早发现这些症状并及时治疗,就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胃癌出现的年龄,大多是45岁到50岁之间,因此,在45岁前做一次胃镜检查,看清楚自己胃部的健康状况,是调理保护肠胃的关键。
同时,我们生活因素要进行改善。例如抽烟,喝酒,吃烟熏盐腌食物等不良嗜好,会明显对肠胃粘膜产生刺激,增加炎症的风险,而炎症作为癌症的先天因素之一,想要预防癌症,饮食生活方面的恶劣习惯尽早改正。

那么萎缩性胃炎就没有治疗的必要了么?当然不是!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主动治疗,就光拖着,那病情只能越来越重。尤其萎缩性胃炎这种“癌前疾病”,虽然最终癌变几率不高,但一味拖延治疗就会让这个几率不断提高,到后来出现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那就非常危险了。
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为中医“痞证”“胃脘痛”“胃痞”等病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多因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机体内气滞血瘀、寒邪客胃或湿热内蕴,日久缠绵不愈损伤机体脾阳、肾阳所致;多数人因长期吃寒凉生冷食物致病,加之治疗周期长,治疗过程中误用、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损伤脾胃阳气;病情迁延不愈,故临床辨证以脾肾阳虚证型者居多。我们要正确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了解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也并非不可逆转的,通过中医药辨证施治,加之良好的自我调节,如情绪调节、饮食调节、起居调节等,很多是可以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