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多是贫血了,中医分享四味常用中药
许多癌症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放疗、化疗过程中,会出现贫血现象。对癌症患者贫血的治疗,在临床上是一大难题。尽管治疗方法不少,但疗效均不理想。

癌症贫血,是指血常规中各项指标的低下。主要是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低下。它的临床表现较多,除了癌症本身的特征外,还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懒言,纳呆,恶风寒,易出汗,时头晕,手足麻木,唇甲色淡等等。综合各种表现,癌症贫血大致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那么癌症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贫血呢?癌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癌毒内生,日久痰瘀互结成肿块所致。癌肿既生,日久必损正气,导致贫血。另外,放疗、化疗损伤正气,血气亏虚,亦可出现贫血。目前所采用的放疗手段及化疗药物,大部分都对骨髓的造血功能及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正气既伤,特别是脾胃受损,不能受纳水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日久血虚,造成贫血。
癌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中年以后,五脏六腑功能逐渐衰退,正气不断减弱,特别是肾气日渐虚弱。而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本。肾虚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减退,造成血虚。另外,肾主骨藏精生髓,精血可互相转化。肾虚则藏精生髓不足,亦可导致血虚。

癌症贫血患者的表现错综复杂,主要分以下证型施治:肾阴虚型,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发热,神疲,乏力,或伴有口干,咽燥,或伴手足心热,心烦,易受感染等。治宜滋阴养血;肾气虚型,常表现为全血减少,伴有神疲乏力,腰酸腿软等,舌黯,脉沉细。治宜补肾填髓;肾阳虚型,常表现为红细胞减少,易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等,舌胖苔白,脉沉细。治宜壮阳补血;脾胃虚弱型,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易出血,常有衄血或皮下出血,神疲,乏力,气短,纳呆,或便溏等,舌胖苔白,或有瘀点瘀斑,脉弱。治宜健脾补血统血。
虽然贫血患者表现以虚证为主,但不是每个患者、每个阶段都单纯进补。如伴有湿热内蕴、肝气犯胃、胃气上逆等情况时,就要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癌症贫血的治疗,既要遵循辨证论治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癌症贫血的临床特点,选用临床普遍使用而行之有效的补血中药。黄芪、枸杞子、鸡血藤、骨碎补四味药单独或合用。有明显的补血作用,在治疗时,可作为常规用药。
同时,在癌症贫血的治疗中,谨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病程的各阶段,均应保持患者脾胃功能旺盛,使水谷精微不断化生气血,是治疗癌症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