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看似小问题,与癌症康复进程密切相关,千万别小瞧了
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经常提到“正气亏虚”这个问题,在中医治疗肿瘤时,也会经常强调“扶正”这个概念。但是正气从哪里来呢?用中医的说法,人之正气禀于先天之肾气,而充养于后天脾胃之气。因此,调养脾胃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癌症的综合治疗中,调补脾胃、保护胃气是各种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它适用于中医治疗癌症的各个环节。

癌症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但病机总不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则成癌”等。并且由于癌细胞分化差、生长快、浸润破坏脏腑器官,并且可以发生转移,导致患者机体代谢紊乱而出现食纳减少、乏力、出血、感染、发热等症状,最终使患者形成恶病质而致死。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衰惫,气血津液枯竭,正气大衰而致。所以,中医在癌症的根本治则上是从脾胃论治,增强机体抵抗癌毒的能力。
同时,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都有赖于脾胃的提供,如果脾胃功能运行失常,则气血、精微的生成、输布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导致五脏六腑、四肢经络失去濡养、正气衰惫而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故中医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虚损,元气无所充养”“脾胃为养生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等。
脏腑和脾胃关系也非常大。脏腑与脾胃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共同在胸中结合、生成宗气,另外肺与脾共同维持津液的输布代谢;肺癌症见咳嗽、咳痰,气短、乏力,神疲即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液、生成宗气有关。肝的疏泄功能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并疏利胆汁以促消化,而脾主运化,散精于肝,使得肝气冲和调达,肝脾共同维持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多种癌症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胆囊癌等多有肝气不畅的病机,治疗上需调达肝气。而肝气的条畅亦赖于脾输布精微以养之。
脾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先后天互资互生与共同维持水液代谢上,肾主骨生髓,亦主生殖发育;在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肾癌等的治疗上,不但要补肾以生髓,而且要健脾以养肾。脾对女子胞功能的影响表现在经血的化生与固摄上,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多有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临床表现,在治疗上须健脾以化生经血,并固摄离经之血。

脾胃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在经脉络属上,二者互为表里,在饮食的消化方面,二者纳运协调,在气机运行上,二者升降相因,此外,脾喜燥恶湿,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胃喜燥恶湿,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在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消化体统癌症的治疗上.尤以从脾胃论治为核心。
从脾胃论治,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的饮食情况及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纳谷则昌,失谷则亡。中晚期癌症患者,大多数患者由于摄入不足.身体进入负平衡状态,另外癌细胞不断消耗人体正气,出现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神疲等以脾胃虚弱为主的症状。患者有十分胃气。就有十分生机,一分胃气,就只有一分生机,胃气就是胃口、食欲,也就是消化力,此时患者的胃气若得到改善。将会为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
从脾胃论治,有助于癌症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癌症患者经放化疗治疗后,病灶虽可缩小、减少,甚至消失,但就治疗过程的本质而言,又是一次损耗机体气血、正气的做法,患者常常呈现出一派虚象,如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此时脾胃的气阴耗伤,升降失司是其主要病机,从脾胃论治就是治疗的关键,通过调理脾胃,使患者饮食好转,精神转佳,加快正气的恢复,有助于癌症患者放化疗的顺利完成。所以从脾胃论治,是癌症患者完成治疗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从脾胃论治,是中医预防肿瘤复发、转移及治疗癌前期病变的重要方法。中医认为正气虚弱的病机伴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全过程,现代研究证明,肿瘤患者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这种状态在中晚期患者或经过长期放化疗的病人中尤其明显。从脾胃论治、扶正固本,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能力,减少肿瘤细胞复发、转移扩散的机会。此外,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黏附、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放化疗敏感度、促使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脾胃论治、以扶正为目的的治法,强调整体功效,即通过整体,调节肿瘤局部微环境而抑制肿瘤的发展,防止肿瘤细胞的复发和转移。
“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在临床中往往可见到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经放化疗后,或癌细胞复发、转移后,胃气衰败,不能受纳和消化生活质量下降,并影响进一步治疗。治疗中必须立足脾胃,从脾胃论治,在顾护胃气、增加食欲的情况下,发挥脾胃的正常功能,才能增加机体抗邪能力,使病情迎来转机。